歌者盟 就爱瞎BB第5期︱所长陈奕迅,陈奕迅1995年获得香港无线电视台第14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而正式出道。那年的季军叫杨千桦。(1995年,我们在机场的车站,你借我,而我不想归还......林夕写的到底是谁的故事呢)1995年的香港歌坛是什么样的大环境呢?起码在男歌手中,四大天王的影响力达到鼎盛,四方歌迷经常互撕,那干架的劲头丝毫不弱于现在的应援粉丝团。而出道十年一直起起伏伏的李克勤也开始声势渐壮,从宝丽金转投星光后虽然演唱会票房不佳,但所幸新作品不断,保证了一个歌手维持地位的必要条件。这些我们以后再细扒。今天要说的重点是:无论四大天王中唱功最佳的张学友还是李克勤,在声乐技术的意义上都属于我们所说的“第二代男歌手”。下面用一种粗略但清晰的方式去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老湿以前说过,对于声乐而言,我们的身体就是乐器。那我们就用不同的乐器来比喻各个代际男歌手的技术特点。 第一代男歌手:弦乐器。有了对气息和发声的控制意识,唱歌有基础的气息支撑,发声位置不佳但保持了平衡。共鸣腔体整体缺失。往往音色纤细而单一。代表人物:许冠杰、罗文、谭咏麟、刘文正 第二代男歌手:铜管乐器相比于第一代,第二代男歌手认识到了传声对于音色塑造的重要性,毕竟唱得好听才是歌手的本职。于是他们向古典唱法借鉴发声和共鸣技术来增加音色的宽度和力量感。有如铜管乐器(如圆号),音色灿烈、厚重,声场宽大。但是因为发声技术的落后,所以很难保证锋利度和宽厚感的并存。因此有些歌手音色浑厚,有些歌手则明亮高亢。代表人物:张学友、李克勤、孙楠、张信哲。 第三代男歌手:木管乐器,第三代男歌手开始有了改进发声技术的意识,通过声带动作的变化从根本上增进了发声能力,让宽厚有力的喉腔、胸腔共鸣和高亢锋利的高位置共鸣得以共存。好像木管乐器(如竖笛),音域宽广、音色通透,极具感染力(具体的方式其实老师在上期已经讲过,这里不赘述,自己去复习哦)。只是他们的混声技术仍有欠缺,发声负载较大,换声音色断层比较明显。演唱中要么频繁换声,要么死磕到底。代表人物:陈奕迅、周杰伦、萧敬腾、信。 第四代男歌手:管弦乐队,第四代男歌手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将关闭技术更好地运用在发声中,使混声比例和混声力量上都有了质的进步,发声负载小,气道与声道的打开程度也更佳,音色细腻锋利、宽广、统一,真正做到了“好听、不累”。(这并不矛盾哦,细对应粗,宽对应窄,仔细想想)就像管弦乐队的演奏,既有弦乐般细腻轻巧的发声,也有管乐般通透宽广的传声。第四代男歌手的歌曲往往难度极大,跨越三个八度是家常便饭。普遍的能力突破是技术进步最直观地体现。代表歌手:2010年后的林俊杰、张杰、华晨宇。这里要补充一下,很多歌手在演艺生涯中都不断地追求技艺的进步,因此有些歌手横跨了两个技术代际。其中甚至有像张学友这样天王级的歌坛巨星,在最新的专辑《醒着做梦》也改进了唱法,向第三代技术靠拢。如此年龄,如此地位,仍然保持高产,仍然不断进步,这样的精神实属难得。再比如林俊杰,从第三代技术也已经进化成了第四代技术。
很多年前我也跟你一样,觉得他唱歌没什么亮点啊怎么大家都说他唱得很好。后来慢慢发现,原来是自己不会听。以前总觉得尾音一定要拉长,方能显出歌手“够气”,能飙高音才算音域广,或者要恨不得每个音都往深里“震”,才显得专业。他哪一种都不是。但是他的出现,才让人发觉这些曾被一度追捧的老式唱腔原来矫情极了。矫情得一味卖弄技巧,第一次听也许会被惊艳到,但是一百首歌都用一种唱法,听得多就腻了。为神马说他的歌能打动人心?就是因为他会隐藏技巧。他最无人能敌的地方就是用一种看似平淡的唱腔唱出来,让听众觉得这个人在跟你讲故事,而不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卖弄技巧,所以听一百遍还是让人感觉很舒服。另一个被很多歌手都忽略掉的地方是节奏的把握。无论多快多慢多难唱的歌,胖子的节奏都极为精准。老派歌手大部分都有这个毛病,老想着怎么飙高音或者拉长音,自己有自己唱,结果整首歌下来节奏乱七八糟。
我在他身上学到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就是,假声原来可以在中音区使用,而且很多时候比真声效果还好,《全世界失眠》这首歌,我练了很久,但一直不得要领,直到有天我细细听下来的时候发现,原来这首歌陈基本是用气音及假音串下来,全曲没有声嘶力竭,只有娓娓道来的情怀,为你展现一副情动但能自抑的深情形象,谁能不心动?陈的音色也非常好,醇厚不乏圆润,木质感十足又带着一点点的金属质感,同时其中还藏着一丝温情,音色真的是歌手最重要的底子了,技巧不好尚可弥补,但音色若差了,简直让人听不下去,音色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一个人说话嗓音是否好听,听过陈在一些节目中的话语,真的不得不说他的嗓音确实很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