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美国的石油开采才刚刚起步,关于石油开采权的法案条文极不完善,所以盛行的做法是自由开采,谁先挖到油田就归谁。所以混乱与明争暗斗的血腥自然也随之而来。丹尼尔·普莱文原本是一个潦倒的银矿工,独自抚养着一个儿子。他打算去美国西部打算碰碰运气寻找银矿,结果没想到在探寻的旅程中他却发现了石油。他的人生轨迹也就此发生了改变。几年之后丹尼尔·普莱文已经通过石油开采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德克萨斯数一数二的石油大亨。
而积累的财富却并没有让丹尼尔·普莱文彻底的满足,反而却愈演愈烈的刺激了他越来越大的胃口。为了石油他可以不择手段的的清除挡在挡在他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这时他虚无主义的天性也渐渐显露了出来——他不喜欢与人共处,和人打交道,他认为人类天生都是懒惰无知的。唯一让他去和人们交往攀谈的理由就是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更多的石油。他渐渐的抛弃了传统的道德准绳,而改之用石油来衡量世间的一切。为了石油他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亲自搭建钻井。
当丹尼尔·普莱文得知在西部的一个小镇下蕴藏着一片巨大的油海时,他立马带着儿子奔赴那里。那一片土地是由一个叫做埃利·桑德(保罗·达诺饰演)的传教士所有。丹尼尔·普莱文开始密谋着如何能够将眼前的这块肥肉全部侵吞。在他眼中埃利·桑德只是一个无知的乡巴佬,完全没有能够与他匹敌的精明头脑。
在某种程度上埃利·桑德也的确如此,但是他也并不是一个迟钝的人。埃利·桑德敏锐的感觉到为了石油丹尼尔·普莱文似乎要对他和他的家人采取非常的手段。而丹尼尔·普莱文也正打算直接将他们除掉了事。埃利·桑德警告丹尼尔·普莱文不要过分贪婪小心天谴。而长大了儿子在此时也开始对父亲的贪得无厌产生了厌恶。父子之间的爱、希望与信念也随着一口口油井的树立而渐渐坍塌。而丹尼尔·普莱文心中的恶魔却再一次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影片是关于历史的,它忠实的保留了小说中对于现实的批评与揭露,描绘了一个典型的美国男人形象。这个男人贪婪、勤奋、顽强、冷漠。可以说这个形象代表了曾经和正在缔造美国大厦的的中间力量。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熔炉来说,每个人都是外来移民,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以某种形式不断的去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去获得一份安逸的归属感。本片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担当此任。
本片更多的现实意义则体现在对于人性中的欲望和贪婪的讨论。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片中丹尼尔·普莱文最初穷困潦倒,与儿子相依为命。最初他开采石油只是为了抚养儿子成人,给他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后来他却慢慢偏离了这最初的目标,什么慢慢背离了道德的准绳。到底是什么驱使他走火入魔?影片提出了问题,也做出了模糊的回答。观众们如果用心体会和思考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而这种收获——如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在采访中谈到——正是导演用心良苦想要给予影迷们的。
另外,影片也是关于宗教的。埃利·桑德就是一个传教士。他与丹尼尔·普莱文的较量也正是代表了神圣与世俗、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影片将批判的长鞭指向上世纪的石油开采的同时也影射着时下人们的信仰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