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部突破了许多这类型片子的限制,更好的诠释梦想与救赎这两个词的关联和真谛,电影予人带来心理的震撼与洗涤从未如此的深刻。在影片中,有人在改变,也有人在习惯。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对于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托马斯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斯蒂芬・金这位悬疑大师也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影片触及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当下的不可回避困境。电影的结构比原小说更精当,台词比原小说更有节奏感,更加有所推敲锤炼、也更有深意,人物形象比原小说更鲜活有力。导演以丰富、机巧的艺术文本,将自由精神高扬在天地之间。
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讲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才华、毅力两样,是任何人在任何境况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轻银行家,凭着对银行财务知识的精通,在狱中,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许的自由,更为狱友争取到了物质、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为对财务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后彻底击败残暴、阴险的狱长,并且使自己获得物质上的自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周不懈的申请信、N年每周两封的申请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电声中用石块砸破的下水管道、边呕吐边匍匐爬过的500吗长的的恶臭的下水道……这一切无不深深刻画一个词:毅力。任何一个人,想要最后获得蓝天白云下的自由,一定一定要具备这两样的--过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
片名的由来:
因为在1994年台湾省引了一部比较卖座的片子《The Sting》,(sting如果直译的话就是“刺激”的意思。)就被译成了《刺激》(此片荣获1973年多项奥斯卡大奖,又叫《骗中骗》),在当年引进的时候,台湾地区大概看了一下影片内容,觉得影片讲的就是一个人的一个精明的骗局。认为内容和《骗中骗》(sting)内很相似,所以就为了增加知名度,就直接安了一个“刺激1995”的名头。(意思就是《刺激》的1995年版)。1998年又有一部片子《Return To Paradise》因为含有牢狱情节,被港台翻译成了《刺激1998》,
香港地区的译法是“月黑高飞”,真的很俗阿
到最后还是直译做“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片子真的很经典阿
现在IMDB排名第三,已经超过了当年的竞争对手阿甘,被评为美国90十年代最受欢迎的电影。去年出了十周年的特别版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