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大多数朋友对京剧妆束还是比较陌生啊,存在着很多误解。传统戏曲早已不复当年辉煌,大伙儿不熟悉也是正常的,但是毕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咱就算不看戏不听戏吧,了解一些基本知识也很有益。作为一个影迷兼戏迷,小灰来开个帖子,通过八一八电影中的京剧人物造型,跟大伙儿分享一下京剧妆束的奥秘。如今影视剧中的京剧,大多数作为噱头而存在,谬误实在太多,分分钟逼死强迫症;要说真正尊重戏曲、正解戏曲,以一个比较严肃的态度来表现戏曲的,还是要数陈凯歌的大作《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动用了不少京剧界的大腕人物,像艺术指导陈怀皑,那是早年间最负盛名的戏曲电影导演之一;表演指导张曼玲、刁丽、李岩、宋小川等,都是戏界耳熟能详的名角儿;只露一面的操琴师傅费玉明是顶级琴师,饰演戏班中各种无名配角的几乎全是专业出身……做戏迷这些年,我接触过的专业京剧人,对影视剧中的京剧往往抱着一种看笑话的态度,但提起《霸王别姬》来,也基本都是高度肯定。我以前也写过关于《霸王别姬》的影评,今次再专门从京剧角度来分享一下,当然了,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不敢说我讲的全都准确,希望各位行家多多指正。片子也叫鬓,专业的应该是用真正的头发用榆树刨花泡了弄成小弯和大柳然后对称的贴在脸上。现在也有卖塑料的片子,不用刨花水梳,直接贴在脸上。然后很明显的看出来不往脸上贴,很省事但是效果不好。然后贴好片子后再插上水簪花,泡子什么的。
片子其实也不是说难,第一要有足够好的榆树刨花,第二要有技术。按照比例泡好刨花水之后刮片子就可以啦。京剧的化妆独树一帜。生旦的面部虽不勾脸,但化妆也不简单。男女皆须吊眉,然后生角抹彩包网巾、甩发、带髯口;旦角拍粉、晕脂、画眉眼、包头、贴片子、带头饰等等。花脸则须特别化妆,有大花脸(净)、二花脸(副净)和三花脸(小花脸、丑)之分,最复杂的脸谱是大花脸。脸谱流源,据说可追溯到北齐兰陵王的"代面"。后来舞台上出现假面。假面影响表演,逐渐改为勾脸。京剧中的脸谱是肤色、眉、眼、鼻、口各部分的夸张,突出骨骼、肌肉之纹理,从而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效果。总之,净角勾脸是剧中人性格的代表。
片子不是假发(即不是化纤材料),而是真头发。片子没打之前是这个样子的(下图),然后用榆树的刨花黏液弄湿刮好,然后打弯。像题主发的图片就属于京剧旦角的大头(旦角还有古装头和旗头),需要打七个小弯(中间一个,两边各三个)和两个大柳(脸颊鬓边那两个)。大头是从古代妇女的发髻演变而来的,头发绾在脑后,呈椭圆形的纂。这是一种模式化的发型,无论什么身份、性格的妇女,形式基本都是一样的。花旦的发型稍有变化(花旦梳抓髻大头,带辫子及小穗),青衣、刀马旦、武旦的发型则完全相同。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地位等的差异,只在装饰品上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