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折腾人的片子。像是用时间去证明时间一样漫长,片刻的停留凝固下来,直到看得让人觉得孤苦无依,坠入黑洞中去了,才缓缓的切到下一个镜头,某几个瞬间,我真以为不小心按了暂停。当然,这不是故弄玄虚的意识流,哪怕99%的静止,有1%的活动,就足以弥漫出眼神、嘴角、手指传递出的情绪。的确,蔡明亮(导)是高人。 如果说情绪的表达也能算作故事,那姑且就叫它是个故事,总比叫寂寞来得好。最想记述的,还是小康妈妈的故事,不是因为她老公死了让我产生了对妇女的同情,而是她那执着几近神经质的想念让我忍俊不禁,又能让我冷静的去面对这种荒谬。她用床单挡住了窗外的阳光,塞住了所有缝隙,切断了电源,只是为了亡夫能够再回一趟阳间。最后,在和一个枕头的自慰中,达到高潮,不知是否算是盛大的圆满结局,总之,就算一辈子也摆脱不了,还是抱着这种虚空的信念活着,起码还活着。 什么都是坚不可摧的,什么都是无坚不摧的。 关于小康,性格似乎和相貌一样,无表情也显得很猥琐。
在天台上卖表,因为遇上一个去巴黎的女孩,而开始疯狂的搜罗钟表,并把它们都调慢7小时,变成巴黎时间。回家遇上一个神经质老妈,说的最多的还是“神经病”,最后忍无可忍搬到车里去住,在某个夜晚和妓女的自慰中,爆发了他的寂寞。 其实那些不可思议,是顺理成章的事。 买表女孩叫是陈湘琪,执着的买下了小康手上能显示两个地区时间的手表,然后当做护身符般带去了巴黎,貌似勇敢又让人心疼,一个语言不通又偏要游荡在巴黎的路人,半夜在房间啃一大堆零食,喝咖啡喝到吐,和偶遇的陌生女人玩暧昧,最后,还是戴上手表,拖着行李箱,逃离虚空。突然觉得有些影像和自己重叠了,想去抱抱这个空落落的人。起码我会疼爱自己,胃痛的时候自己会给自己倒杯温开水。 没有交代的结尾,暧昧不清,没有什么意识上的升华,又惶惶然让人感觉明亮了许多。
蔡明亮是个让我又爱又恨欲罢不能的导演。台湾的大师们似乎专爱给有“自虐倾向”的人拍电影,从候孝贤到杨德昌到蔡明亮,一个个“闷骚”的很,恐怕只有“静如处子”的人才能将他们的片子从头看到尾,恐怕只有“思想癖患者”才能看他们的片子而不瞌睡。
有人说,艺术就是灰色(记不清是谁说,也许是我自己杜撰),蔡明亮一点都不“明亮”,灰色的很。打小就是个躲在蚊帐里睁大眼睛幻想的孩子,打小就有空间强迫症,打小就对时间敏感又模糊,可怜这孩子,压抑着长大了,不容易,于是想着用电影来发泄。于是找到了李康生。于是继续前人对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依稀热爱与依稀记忆,开始自己的“状态之旅”。老蔡说,他的电影只是一种“状态”,他不屑于讲故事,只是将一种“状态”带给观众就算完事,其余交给观众自己去填补。于是有了《洞》,有了《爱情万岁》,有了《河流》、有了《不散》,还有了这部《你那边几点》。一部接一部的灰色,暧昧。在这些片子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你那边几点》。很简单,反正这些片子,看一部跟全部都看没有区别,反正都是变着法子表达他童年那些事的印记,反正今后对于这些打着“艺术电影”标签的“个人电影”,我都只打算一个导演挑一部看,否则浪费我生命。但我实在是傻,看了《你那边几点》后,竟然就对他欲罢不能了。《你》片里的叶童实在是吸引我,《你》片里的李康生百无聊奈的靠在天桥上站着手中的表带不停的敲打着天桥的铁栏杆实在是吸引我。
于是,我同意了“生活不是好莱坞,生活是另类的”的观点。
《你那边几点》是一部让人看得很不耐烦的片子。当然,它也延续了蔡明亮一贯的风格,尝试在漫无目的的故事叙述中尝试建立观众的情绪,并由此表达导演自身想要倾诉的意义。
在文学层面,这可以看做是一部散文化的作品,故事很简单,只有基本的线条:小康父亲去世后,迷信的妻子始终相信丈夫的魂魄会回到家中;小康在卖表时遇到了要去巴黎的湘琦,湘琦买了他手上的一块表,此后小康莫名其妙地对巴黎的时间产生了好奇;而湘琦一个人在法国也过着孤单的生活。故事就这样讲述了三个人的故事,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通过小康建立联系。尽管小康与母亲同属于一个家庭关系,可以家庭生活的疏离让两人在各自的空间里生活;小康与湘琦更是只有在买表买表的交易行为中建立了联系。三个人孤独的在各自的空间和时间中生活着。电影不停地展现他们各自的生活细节:母亲一个人买烧鹅,在家里烧香关灯,等待丈夫的回来;小康怕黑半夜不敢上厕所,一个人在晚上吃宵夜,一个人开车听广播,一个人收集时间;湘琦在法国语言文化的障碍,一个人在旅馆里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与人交流,也很少说话,这些一个人生活的不同画面叠加起来构成了整部电影。于是电影就如同散文般,在内容上很难产生连续性,但是又保持了情绪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