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国足进不了世界杯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阅读: 68次 发表于:2023-06-23 07:31

中国足球,金句无穷,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国足进世界杯有戏吗「国足进不了世界杯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2022年3月24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国球员在中国对沙特阿拉伯的世界杯亚洲预选赛上,庆祝他们第一个进球

中国男足在3月24日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二强中战平沙特,连续20年无缘世界杯。尽管在绿茵场失意,但国足依然是舆论场里“一点即燃”的一个另类又独具特色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20年来,中国足球成了社会情绪的“发泄桶”——亢奋时,可以是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式的“我的世界我最强”;徘徊时,可以是有理有据、白纸黑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足球之路”;潦倒时,可以是弹幕横飞、国骂霸屏的“再不看国足”……

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话:中国足球,金句无穷,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国足在中国的言论边界较为模糊。它是公共话题的一块自留地,宣泄公众情绪的一个缓冲机,杂糅国家、民族、身份、角色的一包催化剂,也是制造锐词、生产新语的一台加速器。在中国特色体制下,“足球语言学”也在权利资本、大众舆论的轮番浇灌下,开出了一朵时代烙印清晰的“语言之花”。在中国足球继续无缘世界杯,再次成为“全球最早备战下届世界杯的球队”之际,我们以20年为一个时间轴,从那些被中国足球碾过的车辙中,寻找这段时期社会思潮、大众心态、时代体温的蛛丝马迹,梳理几个“足坛流行语”作解剖,试图描摹中国特色足球语言学的基本轮廓。

“中国男足从此站起来了”

2001年十强赛,中国男足冲击世界杯成功,时任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中国队暨答谢社会各界的招待会上表示:“中国男足从此站起来了!”

解词:

“从此站起来了”的句式,最早出现在1949年9月21日,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作为新世纪开端的2001年,“站起来的”这一表达,还有伴随因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足首进世界杯而席卷全国的爱国主义浪潮。在被称为“融入世界元年”的2001年,阎世铎因为在任期内实现了“世界杯之梦”,在此后20年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足协主席。

但没人能想到,刚刚被阎主席宣告已“站起来”的中国男足,就此开始了被资本、市场、体制左右的自由落体运动,而民间因为世界杯而被培育起来的“足球梦”,还没开始,就已结束。回看阎世铎当初的那句“中国足球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真可谓“预言先师”——用网友的话说,“刚站起,暗中观察,一看形势不对,立马认怂躺平”。

造句:

“中国男足从此站起来了!形势不对!哥几个卧倒!躺下!”

国足进世界杯有戏吗「国足进不了世界杯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2013年7月24日,首尔举行的东亚杯足球锦标赛,中国队对韩国。

2 “进一球,拿一分,赢一场”

词源:

2002年韩日世界杯,中国队和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分在一个小组,“进一球,拿一分,赢一场”被认为是国足小组赛的目标。最后中国队三战全败,净负九球,小组垫底出局。

解词:

早在王健林提出“小目标”一词的15年前,中国足球就已制造出属于自己的“小目标”。

去“看世界”之前,中国男足定下的小组赛目标中,“进一球”彰显进取之姿,初出亚洲,惊艳世界;“拿一分”,蕴含中庸之道,“场上做对手,场下好朋友”,大国“以和为贵”;“赢一场”,体现改革之心,以“壮士断腕”姿态,让中华体育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正所谓“目标定得好,大赛回家早”,2002年首入世界杯的国足,依然难逃那个无形“任务”的加身。当“进一球,拿一分,赢一场”成为舆论场里为民族呐喊、造势的指挥棒,这个“小目标”最终把国足“加持”成了“一球未进、一分没拿、一场没赢”的垫底队。

用今天的话说,“目标定得很好,下次别再定了”。

造句:

“你听过的最不切实际的目标是什么?” “进一球,拿一分,赢一场。”

国足进世界杯有戏吗「国足进不了世界杯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2022年2月6日, 印度孟买,2022年女子亚洲杯决赛,中国队队员高举中国国旗庆祝获胜。

3 “天亮了”

词源:

2005年迟尚斌在深圳健力宝执教期间,和俱乐部、球员间矛盾不断、龃龉丛生,迟尚斌最终下课。有记者随后就此事采访了深圳队前锋李毅,后者说:“天亮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解词:

一句“天亮了”,道尽了球场、师徒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凭借这三个字,李毅“破壁出圈”,从足坛“C位出道”,被网友封为“蚌埠回旋鼻祖”、“足坛文青奠基人”、“朦胧诗派掌门人”。参透“天亮了”玄机的各界素人,纷纷对这三个字感同身受。“给我穿小鞋的部门领导走人了,天亮了”、“大盘今天转绿为红,天亮了”、“儿子今天开学,神兽归位,天亮了”……

急速蹿红的“天亮了”,则像中国足球“后世界杯”时代的一句朦胧谶语——它总是给你“天亮了”的错觉,但其实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

造句:

“老婆这两天出差,天亮了。”

国足进世界杯有戏吗「国足进不了世界杯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2021年5月30日,中国苏州,中国球迷在2022年FIFA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和关岛队的比赛中。

4 “打平就出线”

词源:

2004年,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出战科威特之前,只要客场打平就可基本锁定出线名额,但0比1不敌对手,最终无缘2006年世界杯。在中国足球历史上,“打平就出线”堪称梦魇,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足球在“打平就出线”的情况下,最终被淘汰的失败案例多达8次。

解词:

“打平就出线”意味着什么?乐观者看到希望,“不输就是胜利”;悲观者满眼绝望,“输球走向地狱”。

中国足球眼里的“打平就出线”,是前者多还是后者多?

不管结果如何,“打平就出线”更像大众对足球的一次“辩证式博弈”:“打平”意为“低消”(最低消费),“出线”代表“成功”,想成功就必须保证打平,否则必将走进成功的反面。

细想一下,像极了舆论场中“非白即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一将功成万骨枯,平局走向辉煌,败局直接灭亡。而媒体、大众因此句而频频上演的“嘴上风暴”,也在一次次的失败案例中,有意无意地成了早已为中国足球挖好的“语言陷阱”。

造句:

“什么是打平就出线?” “就是打死也不出线。”

国足进世界杯有戏吗「国足进不了世界杯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2018年3月26日,广西体育中心,中国对捷克的足球比赛。

5 “对不起”

词源:

2013年,国足在热身赛中1-2不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队的官方微博在赛后更新三个字:“对不起”。此后,每当国足输球或表现不佳,这条微博都被网友挖出来“鞭尸”。据统计,该条微博目前累计转发超30万次,并有接近10万条评论。

解词:

现在才明白,“一句话,一辈子”的歌词,是唱给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的中国男足听的。

翻看国足“对不起”微博下的评论,会给人造成“走错评论区”既视感:有人在下面感叹加班压力大,说“看你们踢球挺好的,看着看着就笑了”,有人在@好友后表示,“看,还有比你过得更憋屈的”;有人聊起了一线城市的房价,“在出租屋里看国足,倒也般配”,有人在“杜绝歪楼”的同时也不忘挖苦一番国足,“学巴西,学德国,学日本,学法国,学西班牙……你们这些年学了不少,可到底学了个啥???”

“对不起”微博下也并非一片骂声。2015年亚洲杯,中国队提前锁定小组第一,顺利出线,赛后不少球迷转发了“对不起”的微博,并附上转发语:原谅你。

但有些事,不是说原谅就能原谅的。在那年的世界杯预选赛亚洲赛区40强小组赛中,国足先是主场被香港队逼平,接着客场被卡塔尔队击败,在面临生死战的情况下,客场被香港队再度逼平。有球迷愤怒留言:“对不起”微博,建议长期置顶50年。

造句:

“我爱你。” “对不起。”

国足进世界杯有戏吗「国足进不了世界杯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2016年10月6日中国西安,2018 年世界杯预选赛,叙利亚球员在比赛后庆祝。

6 归化

词源:

2019年3月19日,中国足协发布《中国足球协会入籍球员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提到“归化球员”的问题。根据该文件,俱乐部应对入籍球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制定中文学习计划,“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应能识国旗、认国徽、唱国歌”。

解词:

允许外国球员入中国籍、进中国队,被媒体炒作为“中国足球的改革开放”。2019年5月30日,此前在英国踢球的李可(尼克·延纳里斯)成为第一位入选中国国家队的归化球员,开启了中国足球的归化时代。

这个时代的主题依旧是中国人的世界杯之梦——一个难堪的夙愿、一道投射在“大国崛起”舆论下的阴影。

除了在血缘层面的挑战中国人对民族身份的定义,“归化”一次还让中国球迷对中国足球的成绩有了更多期待。“归化上吗?上几个?”一度成为国足比赛前,球迷最关心的话题,而“归化”二字也随着国足再度无缘世界杯,而迅速跳水贬值。而在利益博弈的多方夹击之下,越来越多球迷开始意识到,曾经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归化”群体,只不过是延缓国足“社会性死亡”的那根形同鸡肋的稻草。

造句:

“建议国足归化企鹅,这样就能在世界杯南极洲区预选赛出线了。”

国足进世界杯有戏吗「国足进不了世界杯看似是语言问题其实是社会情绪问题」

2016年1月9日,2018年世界杯足球外围赛,韩国对中国,一名中国球迷戴著头带。

7 国足

词源:

中国足球队。曾经特指中国男子足球队,但随着2022年初中国女足获得亚洲杯冠军,网上开始出现一个声音:“国足”不再特指男足,而是拼搏意志更强的女足。

解词:

该如何定义“国足”这个词?

毫无疑问,它已经超越体育范畴,成为一个涵盖运动学、社会学、组织学、人类学、心理学……

20年前,“国足”一度把国人的爱国热情推向最高点——首次入围世界杯的喜悦,让无数人感慨“有生之年就等于看见夺得世界杯了”;但随后,伴随资本入侵、假球横行、黑哨不断、成绩不佳、口碑断崖、地产泡沫、欠薪讨薪……“国足”这两个字和反市场、反专业、反职业紧密相连。在一个被摁下加速键的中国社会大背景下,“国足”是一块和时代保持同频的竞技体育切片,甚至在“流量为王”的今天,它都可以成为演艺界、体育界饱受攻击的同时,迅速收割流量红利的一大利器。

如今的“国足”,和情怀越来越远,倒是把流量“玩明白了”。

造句:

“骂谁呢?说谁看国足呢?你们全家都看国足!”

本站声明: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返回顶部